用户工具

站点工具


explain_杨雄评价吕不韦

扬子《法言》曰:或问:“吕不韦其智矣乎?以人易货。”曰:“谁谓不韦智者欤?以国易宗。吕不韦之盗,穿窬之雄乎!穿窬也者,吾见担石矣,未见雒阳也。”

一、原文翻译与字面含义

  • 对话背景
    1. 问者:有人问:“吕不韦算得上聪明吗?他通过投资‘人’(子楚)换取‘货’(权势)。”(“以人易货”指吕不韦扶持秦公子子楚上位,换取自己掌权的政治交易。)
    2. 扬雄答:“谁说吕不韦聪明?他实际是用国家(秦)换了家族(吕氏)的灭亡。吕不韦这种‘盗’,不过是穿墙小偷中的佼佼者!小偷能偷些‘担石’(小财),但谁能像他那样偷走整个‘雒阳’(指国家政权)?”
  • 关键词
    1. 穿窬(yú):凿墙行窃的小偷,喻指吕不韦以阴谋手段窃国。
    2. 担石:微小利益,与“雒阳”(东周都城,象征国家)形成对比。

二、扬雄的批判逻辑

  • “以国易宗”的讽刺
    1. 吕不韦通过扶持子楚(秦庄襄王)上位,成为秦国相国,看似成功,但最终因嫪毐之乱牵连被逼自杀,家族覆灭。
    2. 扬雄认为他用阴谋换取短期权势,却导致家族毁灭,实为愚蠢。
  • “盗”的定性
    1. 将吕不韦比作“穿窬之雄”,强调其手段卑劣:
      1. 普通小偷窃取财物(担石),而吕不韦窃取的是国家政权(雒阳)。
      2. 暗指其行为违背道德,即使成功也是“大盗”而非真智慧。

三、历史背景与司马光的意图

  • 吕不韦的投机
    1. 吕不韦作为商人,以“奇货可居”投资子楚,助其登基,并让自己掌控秦国大权,甚至可能涉及秦始皇身世之谜(《史记》争议)。
    2. 其结局印证扬雄的评价:权谋终招致反噬。
  • 《资治通鉴》的引用目的
    1. 司马光借扬雄之言,强调 “德位相配” 的儒家政治观:
      1. 通过阴谋上位者,即使一时得势,终将自取灭亡。
      2. 呼应全书“明君贤臣”的治国理念,警示后人“权术不可恃”。

四、深层思想

  • 儒家价值观的体现
    1. 扬雄(儒家学者)批判吕不韦的“法家式”功利主义,认为违背仁义之道。
    2. “盗”的比喻将政治道德问题具象化,强化批判力度。
  • 历史镜鉴意义
    1. 司马光借此告诫统治者:权力若来自不正当手段,终难稳固。
    2. 与《资治通鉴》中其他权臣(如霍光、王莽)的评述形成呼应。

总结

扬雄的评语不仅是对吕不韦个人的否定,更是对 “以阴谋窃国” 这一政治行为的彻底批判。司马光引入此段,既揭露了战国末期权力游戏的荒诞性,也强化了《资治通鉴》的核心思想:“国之兴亡,在德不在诈”

explain_杨雄评价吕不韦.txt · 最后更改: 2025/04/06 14:26 由 plough

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